太行山的褶皱里矗立着223座勇士石碑,独立摄影师李君放用十余年时刻,为河北平山县200多位抗战老兵留下最终的印象。他说:“老兵离去,仅仅走出了时刻,而他们的故事都在。”
99岁的韩三妮摩挲着老公单景书的相片,轻声想念着他的奶名:“英英前方去交兵,我在后方来援助。”她并非战场上的兵士,却是抗战的见证者,抗战时期她参与妇救会,为前哨的兵士做后勤,纳鞋底、拆洗棉衣,帮助照料伤员,这是韩三妮的“战场”。
走进小院白叟一眼就看到了李君放,拉着他的手让他赶忙坐下。白叟屋子里摆设简略,外观现已掉漆斑斓的五斗橱上摆着一排相框,最显眼的方位是老公单景书的相片,是李君放在白叟在世的时分拍下的。
李君放小心谨慎拿在手里指着相片里的人问:“还记住是谁不?”“这是英英啊不是?(单景书奶名)”韩三妮的手在相框上来回擦洗,嘴里想念:“英英前方去交兵,我在后方来援助”,浓浓的平山口音像是诵出一段歌谣,老公从军交兵的曩昔从白叟的回忆里翻涌而出,她久久重复这一句话,也想把相框擦得更亮。
单景书,1924年10月7日出世,2024年6月20日过世。平山县上三汲乡单杨村人,务农。参与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期间所属部队为晋察冀军区,解放战争期间参与了解放石家庄战争和解放太原战争等。1944年入伍,1955年退伍。
李君放能明晰地讲出这位抗战老兵的简历,他是2012年第一次和单景书触摸,直到白叟逝世,他拜访这个小院十屡次,简直每年都要去上一趟。“他们还都是一般的庄户人,老两口相伴到这么大岁数不容易,我就把他们当亲人相同,逢年过节只需回去就必定看看白叟。”李君放相册里珍藏着单景书的一张黑白相片,白叟站在宅院里,死后是土墙,脚底是满院的落叶。
上一年单景书白叟离世。眼见着相册里的抗战老兵一个一个脱离,对李君放的冲击最大。
老兵刘梦元的宅院荒了十年。李君放再次走进宅院,熟稔地擦洗印在泡沫板上的相片,相片里边的白叟便是刘梦元,他曾是闻名抗战摄影家沙飞镜头下的活跃从军抗战的青年。
刘梦元的小院在岗南水库边上,院里有梨树、桃树、杏树,还有牡丹,白叟现已逝世了近十年,6月的平山气温也迫临30摄氏度,本来生气勃勃的牡丹现已谢了。“下一年开春把这些牡丹移栽点儿回去。”白叟在世的时分,李君放和刘梦元常常坐在屋门口谈天,牡丹淡淡的香味不时飘来,印象和气味都记载着一段抢救式摄影的故事。
2011年,李君放开端摄影平山老兵。此前他一向在研讨闻名战地摄影记者沙飞的著作,偶尔在沙飞的代表作《胸前戴着大红花,一心要当八路军》中发现平山青年刘梦元,随后他带着打印出来的相片,看望年逾九旬的刘梦元,白叟一眼就认出了相片中的自己。
“刘梦元的个子不高,可是很有力气,90来岁了还下地干活,爱看书,眼睛还不花。”回忆起刘梦元的姿态,李君放还明晰记住他的日子小习气,他说白叟对自己的日子很有规划,哪块地里种花生、哪块地里种菜,他都有自己的计划。要是赶在秋天的时分去见刘梦元,他总会叮咛“君放,你走的时分要带一点儿花生”。
刘梦元逝世的时分,灵堂上就摆着李君放为他拍的那张相片。“这个场景,这个相片,我不止一次拍过了,可是我便是习气了,感觉白叟还在这个(小院里)。”刘梦元逝世后,李君放每次来小院都会把白叟的相片摆好,在桌上、灶台上、家门口拍上几张。“我很模糊,感觉白叟还活着,没有走远。”
离别刘梦元的那天,李君放又习气性地在微博写上几句:2016年8月27日,老兵刘梦元94岁寿终,今天入土为安,按老家习俗喜丧,孩子们给他请了响器班,点了戏。老刘的墓地是自己选的地儿,墓地北靠青山,山上柏树葱葱,正前方是碧波荡漾的岗南水库,水库南岸青山为屏。上世纪90年代初老刘就请人用青砖为自己砌好了墓地,或许二十多年前老刘就想好了自己的死后事。所有的人,不管凹凸贵贱,终将都会谢幕......
1939年3月24日,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五团在平山东黄泥建立,全团5000人,大多是平山子弟,五团是晋察冀军区主力团之一,护卫着边区南大门。晋察冀军区五团在平山驻守5年之久,有记载的战役就有225次,被大众称为“滹沱河畔的钢铁部队”,这些英豪战死后有一部分魂归故乡,就葬在平山县的闫庄勇士陵园里。
闫庄勇士陵园坐落石家庄市平山县王坡乡境内,安葬着223名抗战勇士。李君放相册里有一张极端震慑的相片就在这儿偶尔记载。
“我第三次见老兵王国泰的时分,他自动跟我说,想去看看死去的战友,让我开车带着他。”李君放还记住,2014年夏天那次,两人去勇士陵园的路上,天空一向阴沉沉的,时年96岁的王国泰往常很爱谈天,但这一路上没说一句,眼睛直直地看着车窗外的公路若有所思。
夏天的野草疯长,白叟渐渐在陵园里行走,看到了解的姓名就手托着石碑,慢慢俯下身扒开野草细心看看。李君放没敢上前,远远地看着白叟,当王国泰哆嗦的手抚过石碑上战友的姓名“李文章”三字时,哮喘忽然发生,栽倒在碑前。“这儿埋着老五团223人,都是他的兄弟!”
关于那一次的摄影,李君放现在回想起来还有点儿后怕,“白叟比较激动,气候也热,扶着碑看姓名的时分就忽然栽倒在地,守陵的两口子也在,就从速拿来小马扎,扶白叟坐下,我都不敢在那个当地待了,拉着白叟就回到县城。”
暮色中,轿车驶过太行山道,那些被时刻卷走的生命——王国泰扶碑的身影、刘梦元的花生、刘增英的藤椅——经过数万次快门从头占有回忆。
完结影集《平山老兵》的摄影后,李君放举办过屡次线下展览,展厅止境总会挂着一张名叫《空椅子》的相片。
“拍老兵永久有惋惜。”李君放说。2012年冬,他践约去拍老兵刘增英。白叟也曾参与过平山团,抗日战争时期,平山团屡建战功,被司令员称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2012年12月,李君放找到刘增英时,得知他过往的阅历很丰厚,李君放也想向白叟了解一些平山团的事,所以两人约好下次找时刻在白叟家住上几天,给白叟好好拍一组相片。
一个月后李君放来到白叟家中,得知白叟现已过世,所以他在前次为白叟摄影的当地,摆上白叟的藤椅,留下了一张只要椅子的相片。“其时盯着椅子眼泪就挺不住,我很少哭,但那一次不知道是懊悔仍是伤心。”刘增英的离去像是一记重锤砸过来,提示李君放,老兵们的时刻真的不多了,要加速摄影。
“老兵走了也相同,便是走的那两天我们会谈论,今后我们很少再提起了,有这张印象在,人们还知道白叟活过、存在过。”这也是李君放十多年坚持做这件事的动力。
他记载下许多老兵的日常:扛着铁锹拿着板凳行走的霍普;拿着锄头站在田里的封玉堂;拄着拐站在战友石碑旁的王国泰......看过相片的人从这些看似往常的相片里总能读出抗战老兵眼睛里的坚韧。
10多年前第一次拍老兵,他还能找到200多位在世的老兵,本年春天参与完一位老兵的葬礼后,他联络过的平山县老兵就只要三位还健在。
王三吉是平山县苏家庄乡东红岭北村人,1945年参与八路军,所属部队为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1948年8月退伍回乡,现在由于年事已高完全赖儿子照料起居。
李君放来看望他的时分,他的两个儿子都守在家中,家是刚创新的。看着有客人来,王三吉的大儿子匆促把空调调得低一些,他说白叟只能躺床上,往常屋里都不会太凉。二儿子把父亲的床靠背升到适宜的高度,兄弟俩再一块把白叟扶起来。
101岁的王三吉躺在床上,两个儿子小心肠扶他坐起,当看到有人来家里看望他,白叟眼中忽然有了亮光。“尽管白叟无法说话了,但你们来他心里快乐,眼睛一下就亮了”李君放这十多年追的或许便是老兵眼里这一瞬间的光。
2025年6月,李君放来到老戎马锁成家中,白叟的后辈将他从房间扶出来倚靠在沙发上。这是李君放第一次见马锁成,对他的镜头来说,这是一位“新兵”。
马锁成女儿将父亲的退伍证在茶几上一字排开,李君放却把相机放在脚边,坐在小板凳上望向白叟——这位99岁的老兵也很难连接表达,但目光仍然坚毅,说起抗日战争他有什么深入回忆?马锁成艰难地唱起:“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凄惨的时分,脱离了我的家园,扔掉那无尽的瑰宝……”他想唱清楚每一个字,胸膛用力崎岖,窗外的蝉鸣响彻云霄,屋子里的安静像锁住了空气。
“先等等,让白叟歇口气。”李君放对白叟的家族说。再后来的采访,我们没有再发问,斑斓的光影爬过马锁成的手背,年月在上面留下的褶皱里藏着那段烽烟年月刻下的故事。
“他们活着自身便是前史,他们不在了,相片会记住他们的故事。”关于李君放来说,哪怕是生前交游十几次的老兵,在送走他们之后,他总感觉自己做得还不行。
2011年李君放开端摄影平山老兵,在世的老兵有275人。到2025年8月,河北平山县在世的抗战老兵仅剩余3人。